商铺价格上涨,一些投资者开始把眼光投向能商场,那么进驻商场创业风险是不是就比自己租铺开店低呢?有哪些特别注意的事项呢?
据了解,进驻商场创业可以依托商场的优势,在宣传上相对来说可以降低部分费用,但是也并不是****的,对创业者来说,选择进驻商场,需要注意以下风险:
*先是费用问题:
只要有过向卖场供货经验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卖场各种各样的费用一种接一种,就象连环雷一样炸得人缓不过气来。
现以一家**超级大卖场为例,列举其费用构成。
咨询服务费:是全年含税进货金额的1%,分别于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份结账时扣除。
无条件折扣:全年含税进货金额的3.5%,每月从货款中扣除。
有条件折扣:全年不含税总进货额≥70万元时,扣全年含税进货金额的0.5%;全年含税进货金额的≥100万元时,扣全年含税进货金额的1%。
配货费:每店提取3%。
进场费:每店收取1.5万元,新品交付时扣除。
条码费:每个品种收费1000元。
新品上柜费:每店收取1500元。
节庆费:1000元/店次,分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圣诞共五次。
店庆费:1500元/店次,分**店庆、中华店庆两次。
商场海报费:2500元/店次,每年一次。
商场促销堆头费:1500元/店次,每年三次。
各省市**产品服务费:含税购货金额的1%,每月账扣。
老店翻新费:7500元/店,由店铺所在地承担。
新店开办费:2万元/店,由新开店铺所在地承担。
违约金:各店只能按合同规定销售5+1个产品,合同外商品增加或调换一个单品,终止合同并罚款5000元。
交货时间:包括订单日在内三天,每延迟一次罚合同额的0.3%,不送货罚3000元。(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管理者变更
与卖场合作,特别感到头疼的是其中层管理人员极不稳定。一位销售经理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所接触的主管人员走马灯似地换了五个,由于管理环节上不能连贯,甚至前后矛盾,所以经常出现无法进行正常合作的情况。每发展一个主管、组长,供应商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
每当一个主管跳槽或被炒鱿,来了一个新的主管,对前任所**的条件一般是不认账的。供应商若想获得较在利的条件,必须重新与新主管建立新的关系。以前所付出的代价只能当作“一江春水付东流”。可是一年几次的更换,令供应商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
折价风险
“跳楼价,出血价,亏本大甩卖”这些在大街边某类商店用来招睐顾客的招数,如今已被**克隆到卖场中。一元一斤鸡蛋、一元一只鸡甚至一元一台电视机,一度盛行一时。这样离谱的低价促销对卖场来说已不是新鲜事。折价作为卖场招睐顾客带旺生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每天都在用。
其中导致的利润下降,卖场自然不会承担。“跳楼”的是供应商。每缝节假日或店庆与及例牌的印花优惠所采取的折扣商品由供应商轮流上阵,而其中的利润损失则由被选中的供应商*自承担。作为与生活密切关系之一的日化品,在卖场销售中往往很容易被推上折价的**。
库存风险
有一个供应商在收到卖场的退场通知后,去拉剩下的150件货,但到了对方的仓库一看,150件货中只有60件是完整的,其它的全都有破损甚至就是五马分尸。与卖场交涉,却被告知,是正常损耗。天啊!**哪有60%的正常损耗。对供应商来讲不亚于平地一声雷,要与他们打官司,但还是不了了之。
淘汰风险
作为卖场而言,它乐意的就是收取新品的进场费。而再大的卖场位置也有限,不可能以有限的位置不断地接纳新品。正所谓有进有出,一个新品牌进场,就意味着一个旧品牌退场。为了名正言顺地让旧品退场。卖场就设了一个末位淘汰的规定。如果一个产品的销量处于全场相同品种当月销量的末几位,就请自动退场。有些中型超市是末三位,有些大卖场甚至达到末十位。
被淘汰的品种不只是一两种,多的达到数百种。加起来可以有数千个产品。这样一出一进,卖场的进场费、条码费就能有上万甚至数十万的收益。说是末位淘汰,其实其中还是有很多猫腻。有些销量很好的产品都可能被淘汰。拿一些经历过退场经验的供应商的话来说,就是莫名其妙地被踢出局了。
倒闭风险
每当旋风刮过,大地上就会一片狼籍。水上的被刮到陆上,陆上的被刮到山上,山上的又被刮到水上。哪打哪根本是分不清。而卖场倒闭,对供应商而言就是一场强大的旋风刮过。应收款荡然无存,清理库存的产品也被搞得一塌胡涂。
进驻商场,在一定程度上,不用担心客流的问题,但是毕竟占据的是人家的地,要受到商场整体的制约,这就需要投资者在进驻商场前需要全面的考虑清楚,指定要相关的条款,切实**好自己的利益。